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智能算法生成股市杠杆融资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70后的人似乎都有一个“凶神恶煞”的哥哥,从小不带你玩,没事了还总是打击你,一副过来人的得瑟劲。
冯唐也不例外,有一个大他9岁的哥哥,自小对他百般“诛心虐”。
在冯唐46岁之前,哥哥总喜欢背着多吃了9年的盐袋子,强调他这不如那不如。
哪怕冯唐做过麦肯锡的合伙人、进过华润做高层,还出了几本颇受人喜欢的书,这些世俗眼里的成功还是不被哥哥放在眼里,转头强调这些东西最后都没有意义,从宏观或微观世界来看都平淡无奇。
哥哥不服气是在维护多吃几袋盐的尊严,可冯唐这个弟弟倒是挺争气的。
从初中到高中,冯唐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,老师第一个念完他的名字和成绩,他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扬长而去。这让冯唐的妈妈很是骄傲了一阵子。
读了8年的协和医科大学,搞懂了妇科疾病的前途“无量”,转身就投入万恶的资本主义商学院的怀抱。毕业后傲然地进了麦肯锡,靠着说清楚商业上的复杂问题挣钱吃饭,一干就是十年。
展开剩余76%后来在飞机上遇到一位“贵人”,邀请他去华润负责战略,成绩不上不下。接着,他又做了6家上市公司的董事,创建了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。四十三岁后辞职,开始搞投资。
最了不起的是,大学毕业后和上班期间,居然没有翘班写了很多小说、诗集,还发表了。特别是《北京三部曲》,让李银河看了之后都忍不住叹服:“他比小波写得纯洁多了!”
这样的履历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失败者,反倒是70后的骄傲。
可是,在北京胡同里窜大的哥哥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冯唐:“老弟,我不是打击你啊,其实人和人都差不多,谁能比谁强多少?但是,极其个别的人,后天遭遇了绝大多数人没遭遇的事儿,还万幸地活了下来,就成了所谓的天才。”
哥哥搜肠刮肚讲了几个先天很傻、后天成才的例子,最后夸了冯唐一句:“我回想你的成长,你五岁那年生了场大病,十岁那年夏天你在槐树下坐着看放学的女生被雷劈了,可你都活下来了。所以,你就是那个后天形成的天才!”
冯唐几乎是含着眼泪听完的,特别是被勉强承认“天才”那句,让他忍不住要原谅哥哥过去几十年施加的打击。
可是,哥哥后面的话马上把他憋得“香菇蓝瘦”。
喝了酒的哥哥又说:“你写过《北京三部曲》,还拍成了电影电视剧。你写个《春风十里不如你》,到了春天就有人想起你。你写个《不二》,搞得内地不敢出版;你翻译《飞鸟集》,破了21世纪诗集被下架的记录。你想想,你还想干吗?多寿招辱,你现在死掉,相当完美。”
作家、医科博士、麦肯锡合伙人、央企高管和投资人,这些牛皮闪闪的光环在哥哥的大脚下,一一踩灭,让冯唐生无可恋。
哥哥们,是几乎所有70后的集体记忆,他们比任何人都喜欢打击你。
对70后的人来说,小时候做惯了哥哥们的跟屁虫,被踹两脚跌倒了拍拍土还会边哭边跟上去,被打击惯了突然获得好成绩总觉得像踩在云里,虚浮不定。
幸好,70后自小练就了唾面自干的本领,心里不服气也都憋在肚子里,等着下一次高光,下一次继续来接受打击。
冯唐发誓,有生之年一定要写完十本小说,现在完成了4本,还有6本。
从1998年医学院毕业,他用空闲时间写了《万物生长》、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和《北京,北京》,陆续被拍成影视作品,是称为《北京三部曲》。
这是冯唐认为自己写的还算不错的一套书,但在社会上的反响却十分强烈。
和王小波一样,从资本主义社会逃离回国的冯唐,笔端尽是绵密细致的物质痕迹,总想从男女那点儿事入手想探讨生命的意义。
一部3年时间写成的《万物生长》,在经历了万重坎坷终于发表,他也被誉为可与王小波并驾齐驱的当代作家。
最推崇王小波的李银河,也忍不住对冯唐刮目相看,邀他出书。
在冯唐的笔下,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和70后的大学娇子们,活在了古典而又现代的时空里。
宽敞无人的大马路,阳光斜漏的垂柳,夜里翻过无数次的校园大门,和街头空啤酒瓶满地的小摊,似乎很遥远,却又近在心底。
不同于王朔的痞,也不同于苏童的灰,更迥异于王小波的黄,冯唐的语言有背景、有来历、有经验,又有深微独到的奥秘。让人读起,像是回到90年代的某个午后,躺在垂柳下,任荷尔蒙和风一起翻书。
读冯唐的《北京三部曲》,你会明白股市杠杆融资,为何李银河公开称“当代作家王小波第一,冯唐第二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